以下內容大部份來自 吳聰敏─經濟學原理 第三版,歡迎指教
基本名詞
國內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 (GDP)
≡ 在本國疆域以內所有生產機構或單位之生產成果,不論這些生產者系本國人或外國人所經營者
國民所得毛額 Gross National Income (GNI)
= 國民生產毛額 Gross National Product (GNP) (建議停用)
GDP計算
從生產面計算
本國疆域以內各生產單位所創造的附加價值之總和
附加價值 value-added = 產出 – 中間投入
中間投入 intermediate consumption = 勞動與固定資本以外之要素投入
- 市場價值:有些生產活動沒有市場價格,例如家務勞動或住宅服務,如果其價值相當高,各國之統計部門會設算出其價值,納入GDP
- 當年創造之價值:只計入新製造之商品與服務
- 以本國疆域為界:本國疆域內之常駐單位(resident units)的生產成果
折舊 depreciation = 固定資本消耗 consumption of fixed capital
≒ 設備租金的概念,但沒有市場價格
國內生產淨額 Net Domestic Product = GDP – 折舊(固定資本消耗)
從支出面計算
國內所有生產機構或單位所生產,提供最終使用的商品與勞務之市場價值
因為當年創造之價格,要考慮存貨(inventory)問題
GDP = 購買本國供最終使用的產品與服務之支出 + 存貨增加額(可能為負)
本國供最終使用的產品與服務之支出 :
- 民間消費支出 (C) private consumption:除了耐久財(durable goods)的支出,在現在計算上,是除了買房的支出。
- 政府消費支出 (G) government consumption:一樣除了耐久財的支出
- 固定資本形成 fixed capital formation = 固定投資 fixed investment:包括機器設備、廠房、公共建設、電腦軟體及礦藏探勘等等
- 出口 (X) export
- 進口 (M) import
GDP = C + G + X – M + 固定資本形成毛額 + 存貨增加額
國內資本形成毛額 = 毛投資 (I) gross investment = 固定資本形成毛額 + 存貨增加額
GDP = C + I + G + X – M
從所得面計算
GDP = GNI – 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= 國內生產淨額 + 折舊
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net income from abroad = 本國住民之國外要素所得 – 非本國住民從本國獲得的國外要素所得
本國住民之國外要素所得包括:
- 本國住民從國外獲得的投資所得,包括股利、利息、租金
- 本國住民在國外短期工作之薪資收入
附加價值淨額 NDP = 營業稅 + 受僱人員報酬(員工) + 營業盈餘(股東)
若土地是租界而來,需要付租金,但若是企業自行擁有,則營業盈餘包括土地之貢獻。營業盈餘可再細分為利息、租金、股利。
GDP = 折舊 + 營業稅 + 受僱人員報酬 + 營業盈餘
其他
國民所得 National Income (NI) = GNI – 折舊 = 國內生產淨額 + 國外要素所得淨額
國民可支配所得 National Disposable Income (NDI) = NI – 所得稅